空心菜

蕹菜(學名:Ipomoea aquatica;「蕹」,拼音:wèng、yōng),又稱空心菜、空芯菜、通菜、壅菜、甕菜、應菜、藤菜及葛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性,中空[2],節上能生不定根。蕹菜原產於東亞。
別名
應菜,蕹菜(南方草木狀、嘉祐本草、植物名實圖考、南京話),空心菜(山東、福建、台灣、廣西、貴州、四川),通菜蓊、蓊菜(福建),藤藤菜(江蘇、四川),通菜、甕菜(廣東、香港),無心菜,藤菜,竹葉菜,葛菜,草菜,蕻菜,蓊菜(因有不同區域之品種而有不同)。
分布
亞洲各地,生長於水田、溝渠、溪畔及沼澤地。
特徵
雍菜(菜苗)
其莖蔓生[2],長2—3公尺(6.6—9.8英尺),中空(髓腔)。葉卵圓形或披針形,長5—15公分(2.0—5.9英寸),寬2—8公分(0.79—3.15英寸)。開白色喇叭狀花,直徑3—5公分(1.2—2.0英寸),可用扦插或播種的方式繁殖。
蕹菜原產東南亞,但目前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亞熱帶地區。在水田、池沼種的稱為「水蕹菜」,葉、藤管比旱地種植的大。
蕹菜的葉呈心形,葉柄很長;夏秋季開白色、粉紅色[2]或淡紫色喇叭狀花;種子淡褐或黑色;蕹菜性喜溫暖濕潤,生長勢強,最大特點是耐澇耐炎熱。在15℃—40℃條件下均能生長,耐連作。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廣,無論旱地水田,溝邊地角都可栽植。夏季炎熱高溫仍能生長,但不耐寒,遇霜莖葉枯死,高溫無霜地區可終年栽培。
蕹菜按照繁殖方式分為子菜和藤蕹兩類。栽培方式依地勢不同分為旱地栽培、水生栽培和浮生栽培(或稱深水栽培)三種。
由於偏酸性土壤會對蕹菜造成生長逆境,所以在酸性土壤中蕹菜的根部空腔(即為蕹菜中心孔洞)較大,反之在鹼性土壤中的空腔較小。
炒空心菜
空心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及菸鹼酸和蛋白質、脂肪、鈣、磷、鐵以及高濃度的β-胡蘿蔔素等,其蛋白質含量比同等重量的番茄高4倍,鈣含量比番茄高12倍多;空心菜的膳食纖維含量極豐,每100克含量約2.4克,為高麗菜2倍以上,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尤適宜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以嫩莖、綠葉來炒食或煮湯,作為夏秋高溫季節的主要菜餚之一。普通家庭或餐館炒蕹菜,常常以蒜頭或鹽和醬油進行調味,偶爾加入牛肉。當中常見菜色包括盛行於粵港澳地區的椒絲腐乳通菜以及流行於星馬兩地的「馬來風光」(即辣炒通心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