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學名:Glebionis coronaria),別名茼萵、春菊、艾菜、打某菜、皇帝菜,菊科茼蒿屬,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在歐洲是庭園中的觀賞花卉植物,宋朝時引進中國後成為蔬食食用
茼蒿一名的來源,據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茼蒿一條下之釋名指其別名為「蓬蒿,且「形氣同乎蓬蒿,故名。」又,「茼」字有些文獻寫作「同」、「蕫」、「董」、「唐」等。
它有數個別名:
台灣語俗稱打老婆菜。由於茼蒿的嫩株富含水份,一經受熱炒煮,體積極度縮小,經常下鍋前看似一、二鍋的量,炒煮後則僅剩一小盤。不明事理的先生認為太太偷吃或偷藏,因而拳腳相向,打老婆菜之稱由是傳開。
菊花菜、冬子蒿。
春菊是日本所使用的羽裂葉茼蒿,但「青味」(草味)較重。
英文名稱為Garland Chrysanthemum,意指其花(頭狀花序)形似代表勝利的花環,亦是林奈命名時學名之種小名採用「coronarium」之意。
分布
茼蒿原產於地中海地區,在中國則廣泛作為蔬菜栽培:安徽、福建、廣東、廣西、廣州、海南、河北、湖南、吉林、山東、浙江。
維基百科中的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茼蒿的葉、莖含豐富的維生素,鈣、鐵的含量也較高。
茼蒿具有菊科植物特殊的蒿氣,具健胃作用,能幫助消化、舒緩咳嗽現象。
茼蒿富含葉綠素,能活潑造血功能具潔血作用,預防成人疾病。
茼蒿含豐富膽鹼,具補脾健胃、降壓益腦的作用。
栽培
茼蒿適合在溫和或略冷的環境中生長,在溫暖的夏季很快開花成熟。種子於初春或秋季播撒。
茼蒿屬於含水量高的蔬菜,葉片容易變黃,因此需新鮮使用。
在台灣,茼蒿各地均有栽培,但以台北之社子、士林,以及彰化、雲林最多。大約於十月上市,供應至清明節前。
歷史
原產於地中海地區,在宋朝時引入中國栽培。然而據李時珍言,則自古即栽培食用,只是到了《嘉祐本草》才收入,並往前推至唐代,稱孫思邈的千金方已講到茼蒿。
《嘉祐本草》:「同蒿平,主安心氣、養脾胃、消水飲;又動風氣、薰人心,令人氣滿,不可多食。」
《本草綱目》:「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